环球娱乐平台网址-1990年, 老和尚给国家写信: 我要公布一个秘密, 否则会成党史悬案
你的位置:环球娱乐平台网址 > 新闻动态 > 1990年, 老和尚给国家写信: 我要公布一个秘密, 否则会成党史悬案
1990年, 老和尚给国家写信: 我要公布一个秘密, 否则会成党史悬案
发布日期:2024-12-18 03:45    点击次数:105

1935年,红军队伍中曾发生一起离奇事件。

两名高层干部神秘消失,踪迹全无。

组织历经多年探寻未果,最后只能认定他们已经牺牲。

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1990年,一名老和尚揭开了这一悬案的真相。

揭开真相的磬扬和尚

1930年深秋,毛主席在兴国县深入调研土地斗争情况。

他慧眼识珠,发掘了一位年仅20岁的青年才俊——杨道明。

对于杨道明的才干,毛主席给予了高度评价,并亲自推荐其接受陈奇涵的栽培。

1934年8月,在毛主席的举荐下,杨道明被委以重任,出任闽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。

然而1935年,杨道明的名字却突然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。

他被认定“英勇牺牲”,他的名字也被镌刻在了兴国县革命烈士英名碑上。

直到1966年,这位革命“烈士”起死回生,又出现在了人们面前。

而揭开这一真相的,就是福州市永泰县音亭寺的主持,磬扬大师。

1966年下半年,磬扬大师意外遭到他人举报,称其“身份不明”,随即遭遇了组织的审查。

一群佩戴着袖章的年轻人闯入寺庙,强硬地要求他坦白自己的“过往经历”。

在陷入困境之时,大师试着向家乡政府寄去了一封求助信,期望有人能帮他证明身份。

而令他也意想不到的是,早年因躲避敌人而遁入空门的二哥,竟然还活着。

解放后二哥还俗,在兴国县人事局谋得了一份工作。

恰好,磬扬大师的这封求助信,就辗转落到了二哥手中。

二哥阅信后,激动不已,随即代表组织向福建永泰回复了一封信:“音亭寺的主持磬扬,正是我的胞弟,也是1935年失踪的闽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——杨道明。”

杨道明当年失踪之后究竟遭遇了什么?为何会选择隐姓埋名,遁入佛门成为和尚呢?

家中惨剧,坚定革命

1909年,杨道明出生于江西兴国县荷溪乡。

当地革命氛围浓厚,父亲和两个哥哥都参加了革命。

母亲不愿杨道明也去做那么危险的工作,因此一直对他严加看管。

1930年初春,红军在荷溪乡举办了军民誓师大会。

杨道明躲过母亲,偷偷地跑去参加。

会上,毛主席的激情演讲深深触动了他,促使他加入了共青团组织。

不久后,他就肩负起了荷溪乡财政委员的重任,负责保障红军的给养需求。

这一年深冬,国民党向中央苏区发动了首次“围剿”。

这场风暴,也给杨道明的家庭带来了灭顶之灾。

还乡团对他家实施了残酷的报复,母亲惨遭杀害,父亲悲愤自杀,大哥亦未能幸免。

二哥为避灾祸,剃发为僧出家了,而两个嫂子和怀有身孕的妻子则被掳走。

原本安稳幸福的八口之家,一夜之间支离破碎。

家中的悲剧,没有让杨道明退缩,反而叫他心中燃起了复仇的火焰,坚定了他投身革命的决心。

他深刻认识到,只有通过革命,穷苦大众才能真正获得解放,摆脱被压迫的命运。

1931年5月,中央苏区成功抵御了第二次“围剿”后,杨道明在兴国县又见到了毛主席。

得知杨道明家庭的变故,毛主席内心充满了同情与感慨,他对杨道明说道:“革命路上总是有牺牲,你很坚强。”

毛主席的安慰与认可,极大地振奋了杨道明的心。

同年,杨道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
入党后,他先是担任荷溪乡苏维埃政府主席,随后被调任至永丰区,先后出任团委组织部长及区苏维埃政府主席。

分开行动,神秘失踪

1934年11月,国民军第五十二师,一支近万人的庞大队伍,对闽赣省展开了猛烈的“围剿”。

面对强敌,省军区司令宋清泉,采取了消耗战术。

然而,这一策略非但未能抵御攻势,反而让闽赣的武装力量遭受了重创。

建宁、泰宁、资溪等地,相继落入敌手。

到了12月,局势进一步恶化。

敌军20个师的兵力,逼近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宁化。

随着敌军的推进,地主恶霸也趁机肆虐。

他们跟随敌军,对村庄进行破坏,对民众进行枪杀,红色根据地陷入了一片混乱。

宁化失守后,中央分局紧急调整人事,任命钟循仁为闽赣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委。

但此时的斗争环境,已经非常艰难了。

1935年5月初,闽赣省的局势更是雪上加霜。

省军区司令宋清泉、政治部主任彭枯、参谋长徐江汉等人竟然背叛了革命。

随后,敌保安团对在德化、永泰交界紫山上的省委工作团和少数武装,进行了包围。

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,20多名同志英勇牺牲,10多人被捕。

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,杨道明与钟循仁等人决定在夜晚进行突围。

他们趁着夜色,摸黑来到玉湖的一座大山中隐蔽起来。

天亮后,他们得到了一位农民的帮助,不仅买到了食物,还为他们带路。

然而,从玉湖到嵩口需要渡过大樟溪,分两批过渡时,第二批人员不幸被敌人发现,遭到了敌人的射击。

两位同志腿部受伤,在农民的掩护下,他们隐蔽起来疗伤。

杨道明等7位同志成功突围,在玉湖至东坡之间的大山里进行了隐蔽。

几天后,他们转移到月洲山上,再从月洲转移到小白杜。

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,5位同志决定返回赣东北。

而杨道明和钟循仁在兴国县的知名度很高,是国民党重点捉拿的对象。

为了安全起见,他们不得不与这5位同志分开行动。

寺庙藏身,剃度出家

杨道明的神秘消失,令项英与陈毅非常焦急。

他们已奋力突围至信丰油山,正急着与苏区内的各级留守组织和军事力量重建联系。

可是,所有的消息都石沉大海。

一次偶然的机会,陈毅从一份国民党宣扬“剿共大捷”的公告中看到:闽赣省的核心机构与军事力量已遭覆灭,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与最高书记,均被击毙。

陈毅

1951年,一个名为彭祜的叛徒被揭发后,接受了审讯。

据彭祜供述:

1935年一个清晨,他与宋清泉、徐江汉等人密谋背叛。他们以考察地形为由,诱骗省委书记钟循仁至一处偏僻山坡,并将其枪杀。随后,彭祜亲自率领民团对省委机关展开了血腥的“围剿”。

在这场灾难中,省委机关的六十余名成员中,有二十余人侥幸逃脱却下落不明;

而被捕的十数人,经彭祜指认后被残忍枪决,其余就包括了一位姓杨的省苏维埃政府主席。

基于国民党的公告以及彭祜的供词,兴国县人民政府经过审慎核查,最终认定杨道明与钟循仁为革命烈士。

他们的英名镌刻在了兴国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上,以此铭记他们的不朽牺牲与崇高精神。

然而这些年来,杨道明对于外界发生的种种一无所知。

他不知道陈毅曾派人四处搜寻他的消息,也不知道有那么多人认定他已经死亡。

当初分开行动后,杨道明心中只有一个念头:躲避敌人的追捕,然后想尽一切办法与党组织重新建立联系。

为了掩护身份,杨道明自称为谢长生,而钟循仁则化名黄家法。

他们沿着人迹罕至的山间小路,以乞讨为生,辗转流离。

在长途跋涉后,他们来到了永泰县西部的秋垄地区。

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,他们偶然发现了一座名为九座寺的古刹。

考虑到自己的身份与处境,杨道明认为在寺庙中暂避风头,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。

然而,寺中的妙智法师却心存顾虑,担心他们的到来会为寺庙招来不必要的麻烦。

妙智法师建议他们,前往位于永泰与尤溪交界处的音亭寺。

经过一番深思熟虑,杨道明也觉得音亭寺更安全。

那里地处偏远,人烟稀少,更适合他们藏身。

接受了妙智法师的建议后,杨道明与钟循仁经过一段时间的跋涉,成功找到了音亭寺。

正所谓“天无绝人之路”,在音亭寺,杨道明与钟循仁竟然见到了品香法师。

三年前,品香法师避世于江西瑞金东华山脚下的石松岩村,过着淡泊的生活。

1932年的春天,杨道明曾陪伴毛主席,探访过隐居的品香法师。

品香法师以其广博的知识和才智,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评价,甚至被誉为“革命和尚”。

苏维埃政权的建设,其中也有品香法师贡献的宝贵建议。

品香法师也一眼便认出了故友杨道明,热情地邀请他与钟循仁来到寺内,为他们提供了栖身之所。

不久,两人决定在寺中剃度修行,杨道明取法号磬扬,钟循仁则得名妙圆。

为了保守身份的秘密,杨道明沉默少语,尽量避免与外界有过多的接触。

在寺内,除了品香法师外,无人知晓他们的真实身份。

品香法师圆寂后,妙玄法师暂代了主持一职。

然而1939年,妙玄法师辞任,寺中的僧侣们就共同推举磬扬接过了当家师的担子。

身份揭露,淡泊名利

自杨道明遁入空门,便与青灯古佛、黄卷经书相伴。

尽管出家人要六根清净,但他内心深处仍旧难以割舍对家族冤屈、国家动荡的记忆,以及曾经作为党员的庄严誓言。

一直以来,他都盼望着有朝一日能重归组织。

然而,当时的社会环境险恶,白色恐怖笼罩,他的这一心愿也迟迟未能实现。

1943年8月,闽中地下党的两位成员,悄然造访音亭寺。

遗憾的是,此时的杨道明正卧病在床。

就这样,他失去了一个极其宝贵的与党组织取得联系的机会。

新中国成立后,杨道明的心中也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激动。

他曾考虑过,给毛主席等领导人写信。

可转念想到自己已经被认定为“烈士”了,他担心自己主动与党组织接触,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误会。

最终,他选择了隐姓埋名,不再寻求与组织联系。

时光荏苒,在晨钟暮鼓的交替中,磬扬度过了数个春秋,心境也随之转变。

他直言:“我曾深感痛苦与无奈,但渐渐地,无奈占据了上风,内心也随之归于平静。”

1966年,一封来自杨道明的信件,揭开了他尚在人世的秘密。

这一消息,迅速传播开来。

杨道明有一个女儿,当时正在生产队出工。

听到父亲来信的消息,她激动得泪流满面。

随后,江西省与福建省的相关机构,也纷纷向杨道明伸出橄榄枝,希望他能出山担任要职。

然而,杨道明却婉拒了这些邀请。

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,宗教政策得到了全面贯彻落实。

杨道明终于在福建佛教协会及政协,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,担任了多项重要职务。

其实早在解放初期,杨道明就以普通人的身份,默默地为政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

他亲自开荒种地,将多余的粮食上交国家。

还慷慨解囊,资助修桥铺路等公益事业,用实际行动救济着当地的百姓。

磬扬大师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佛学造诣,赢得了广大民众和佛教界的敬仰。

在他生病期间,乡亲们都主动前来照料,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对他的感激与尊重。

面对旁人的夸奖和感激,磬扬大师总是淡然一笑。

他表示,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,多做些对人民有益的事情。

对于过去的得失,他早已看淡,没有什么奢求,也不需要什么补偿。

两年后,1999年5月14日,这位由毛主席亲自栽培的省苏维埃政府主席,溘然长逝。

他离世后,永泰县的民众为了缅怀他的恩泽,特地创作了一首诗,镌刻于夕阳塔之上:

风雨宿音亭,天心月圆时。于此证功德,人间念法师。

参考文献

朱理明《杨道明的传奇人生》

陈玉桃、丁志操《原闽赣省苏主席杨道明的坎坷人生》

杨道明《削发为僧之后——永泰闇亭寺主持僧杨道明的回忆》

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
  • 相关资讯